世界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叶君健先生,原名叶守功,笔名马耳。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七日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下叶家河村。六岁入塾念书,幼时好学,涉猎甚广,除四书五经外,唱本、经书、三国、水浒、唐诗、宋辞-----等常是他的课外读物。农时,还经常做些放牛、砍柴、扯猪菜、插秧、割谷等力所能及的农活。他的童年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一九二七年,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九二九年,十四岁的叶君健离开了动荡不安,贫困而闭塞的家乡,投靠在沪当店员的二哥,到上海求学。为了学些新知识,懂点新东西,如算术、现代史地、英文。为了学好英文字母,十四岁的叶君健只好硬好头皮忍辱负重进入高小二年级与一群年岁尚小的城市顽童为伍,同念外国文。一个学期下来,他终于学会了英文的发音,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并利用暑期自修英文和数学,到各中学招新生时,他便报考了大同大学附中的初中二年级并被录取,还在这里首次接触了世界语。为了缩短在中学的时间,第二年春天(1930年),又以同等的学历考入了浦东中学三年级下学期的插班生。这个学期还没结束,他便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不得不弃学回家为父送葬,由于父亲的去世,断了部分学费的来源,按部就班读完中学课程已不可能,他仍采取跳级的办法,以良好的成绩考入了上海西郊惠灵中学高中一年级下学期。一九三一年九月又进入上海光华大学附中高中二年级理科班。九一八后,国民党当时的不抵抗,日寇的不断推进,打破了他科学救国的梦想。随着日寇正向沪增兵,上海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市井萧条,失业增加,严重影响了上海的工商业,学校也无法正常上课。贫病中他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有关中国社会问题的书和自修世界语。
一九三二年五月五日蒋介石政府向日屈服与日方签定了《淞波停战协定》。没有书念,没有工做的叶君健回到武汉。九月下旬,经考试,录取武汉的教会大学----华中大学,选修“社会学系”,开始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不久,他认为研究社会的空理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先揭发出这些问题,而揭发得自己拿起笔写点文学作品揭露统治者的懦弱和残酷,老百姓所受的压迫和痛苦,藉以唤醒民众的觉悟,于是他改修文学。
一九三三年九月叶君健又考入了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成为该系二年级学生。十九岁的叶君健开始以“马耳”笔名为具有左翼文学思想的《大刚报》副刊“紫光”撰稿,为争取每月五元的饭费。但他并不把它当“稻粮谋”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倾向,他拒绝为稿酬优厚的《民国日报》的“鹦鹉洲”副刊撰稿。一九三六年夏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东渡日本学习日文和写作。第二年春叶君健被日本警方拘留达三个月之久,在监狱每天都经受秘密审讯和拷打,逼其承认是共产党在日本搞抗日活动。芦沟桥事变前夕,由于证据不足,无法判刑,只好以“具有极端危险思想的人”的罪名被驱逐出境。
一九三七年八月叶君健离开日本途经上海回到武汉。经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介绍,到随县列山中学教英文。一九三八年初叶君健参加发起,组织“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后经孔罗孙,冯乃超和张光年推荐,他参加了周恩来,郭沫若领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叶君健工作的三厅第七处,任务是对外宣传。他做了很多很好和很有意义的工作。当时“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在一篇名为《第三厅——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的回忆录(见《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中写道:“武汉时期,我们左派的英语人才还很少,(国民党有很多)三厅七处只有董维健、叶君健、朱伯琛、张兆林等几位同志,但是他们不仅英语精通,而且学识广博,有很高的素养。他们很少几个人,却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叶君健,里里外外,口译、笔译,有时还加上英语广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只要是进步的国际友人来武汉,或途径武汉到延安解放区去参观访问的,都是找叶君健同志去翻译,如与史沫特莱座谈、电影家伊文思到中国进行拍摄、世界学联、援助解放区的医生等等。这些国际友人大都遭到国民党的阻挠和排斥,所以都是我们自己的人去接待和翻译。”
------武汉沦陷后,叶君健搭最后一班火车离开汉口,转移到香港搞对外抗日宣传。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是由叶君健在香港译好后送马尼拉出版的。此外,叶君健还翻译了毛泽东同志的其他一些论著和解放区出版的小册子。材料都是由香港八路军办事处提供。他在香港的合法身份是《世界知识》杂志编辑。
一九四0年至一九四四年间,叶君健先后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他还受聘于苏联塔斯社任特约记者,经常向苏联文学供稿,宣传介绍中国的抗战文学。
一九四四年应英国战时宣传部邀请,叶君健赴英国,在各地巡回演讲一年,报告300余场,介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生动事迹。受到英国各阶层的广泛欢迎。二战结束后,叶君健获得英国“研究员基金”资助,进入英国剑桥大学英王学院研究欧洲文学,并从事文学翻译和创作,他的成就受到当时英国布隆斯伯里学派的青睐。称英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章节,在叶君健这个人身上显现出来------。
一九四八年,他曾受物理学家居里,画家毕加索和诗人阿拉贡的邀请,从西欧到波兰参加由他们发起的“世界知识分子保卫和平大会”,会上产生了“世界和大”这个国际组织,反对冷战,叶君健是与会者中唯一代表东亚的作家。在会议开幕式上,他意外地见到了新华社驻捷克记者吴文焘和专程从哈尔滨来当观察员的宋平。三个从坐在一起,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中国代表团。
一九四九年八月,新中国诞生的前夜,他毅然放弃了在英国的优裕条件,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登上了返回祖国航程,轮船驶入地中海,一天早上,在甲板上散步的叶君健忽然从广播中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消息,他感到无限兴奋和激动。经过两个月的航行,终于到达香港。在从香港开往天津的英国商船上,他意外地遇到了从美国回国的老舍先生。回到北京后被安排在文化部外联局任编译处处长,之后参加了英、法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的创办工作,并于一九五三年调入外文出版社(现中国外文局的前身)任《中国文学》主编。一九七四年,为加强世界语工作,叶君健调任外文局《中国报道》(世界语版)杂志社任顾问,直到一九九三年五月离休。
叶君健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的严肃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无不倾注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的爱。一九三三年在武大二年时间,十九的叶君健,以“马耳”为笔名,发表了用世界语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岁暮》之后,用外文写作和翻译成为他的主要文学活动。用中文、英文和世界语发展过短、中、长篇小说,散文、译作、诗歌、童话、戏剧评论及回忆录共计约一千一百万字。
一九四七年在剑桥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山村》,真实地描绘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小山村走向革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这部小说一问世便被英国笔会评为一九四七年“最佳小说”,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美国、挪威、捷克、波兰、冰岛、希腊、南斯拉夫、德国、印尼、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后被译成世界语并列为国际世界语协会东西方丛书。《山村》的后两部续集《旷野》《远程》完成于八十年代中期,书名为《寂静的群山》三部曲。英国最大的现代派出版社费伯出版社得知《山村》续集脱稿,在没有见到书稿,甚至连书名还未确定的情况下就决定出版这部中国革命小说。一九八八年十月叶君健夫妇应邀出席了在英国举行的首发式,英各大报纸纷纷刊登文章。掀起了一股“叶君健”热。英评论家称叶君健是“革命史诗型的小说家”。
叶君健的散文集有《天安门之夜》《在戈壁沙漠上飞行》、《重还剑桥》、《樱花的国度》、《远行集》、《红叶集》等;中短篇小说集有《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蓝蓝的低山区》、《开垦者的命运》、《相逢在维也纳》;长篇有《雁南飞》、《在草原上》、《土地》三部曲、《白霞》、《天鹅》。其中《土地》三部曲是文革中扫而厕所偷偷写出来的。
叶君健除能用母语、世界语、英语直接写作外,作为一个翻译家他还通晓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瑞曲语和挪威语,先后选译了埃斯库罗斯的《阿加门农王》托尔斯泰的《幸福家庭》哥尔多尼的《扇子》,梅里美的《加尔曼》------等优秀作品,还译有英国、肯尼亚、比利时、挪威、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苏联、朝鲜等国作家的代表作品,他的译作中尤其《安徒生童话全集》最负盛名,他为了译好《安徒生童话全集》曾多次到丹麦采风,学习丹麦语。安徒生用了四十年时间创作了一百六十八篇童话,叶君健用了四十年时间来翻译、编辑、整理、注释、评析这些童话,因为这部中译本所达到极高的文学水平,它被称为是当今世界上的两个最好的译本之一。因此,在一九八八年他荣获了丹麦女王玛咖丽特二世颁发的“国旗勋章”。
早在抗战初期,叶君健曾把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新阶段》等著作和解放区的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在马尼拉出版,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和建国方略。此外还参与主持了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注释工作。在《中国文学》的25年中,叶君健主持翻译介绍的中国文学作品就有二千伍百余万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叶君健作为民间的友好使者,多次率团出国访问,足迹遍布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作家会议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中国作家唯一在英国、美国笔会中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全权会员。作为国际笔会的理事,为促进国际文学界对中国作家和文学的理解、交流和接纳,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利用一切机会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是中国对外宣传战线的优秀分子。
叶君健的文学生命是从世界语开始的,因此他和世界语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推广和应用世界语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九三三年他用世界语写成了他的处女作《岁暮》,后和其他作品集结成册,交由中国第一个世界语出版社——上海绿叶出版社出版。一九三八年,叶君健还用世界语译了一本中国抗战时期的短篇小说集《新任务》,由香港远东使者出版社出版。因此,他是唯一用世界语进行创作并赢得了世界声誉的中国作家。早在一九四九年七月,他就参加了第三十四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会上结识了世界语的创造者柴门霍夫的儿媳——万达.柴门霍夫。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0年的第六十四至六十五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期间,叶君健作为中国世界语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为争取中国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的谈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嗣后,叶君健先后担任了国际世协执委会委员,中国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等职。给予了中国的世界语运动更多、更直接的关心和支持。
由于叶君健先生的卓越成就和贡献,几十年来他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和担任过众多的职务。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北京理工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名誉校长和教授、世界性的“达芬奇文艺奖”的评委,英国剑桥大学英王学院名誉讲师,国务院表彰他为“儿童文学先进工作者”,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大会上,中国作协授予他“以笔为枪、抗身抗战”的功勋纪念牌。叶君健的名字和成就被载入美国、英国名人大辞典。
一九九二年叶君健先生患前列腺癌,康复出院后,将所藏珍贵中英文图书、资料近6000余册件捐赠给红安县图书馆。
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十一时五十六分病逝于北京车公庄家中,享年八十五岁。
董玉山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