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中心。红安又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本营,产生了多支人民革命军队,诞生了湖北最早的第一支人民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重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改编了红二十八军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红安还是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坚持敌后抗战的主要区域,又是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主要立足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安是鄂豫皖最高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常驻地,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鄂豫皖特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鄂豫边区党委、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刘邓大军的晋冀豫野战军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原局等指挥机关。在这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召开过许多重大军事会议,进行过许多重大战役,从1923年红安建党到1949年解放,英雄的红安人民奋战了26个春秋,有“大别山红旗始终不倒”之称。徐向前称红安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的摇篮”,这是对红安为中国革命的作出的巨大贡献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不仅是红安人民的光荣,同时又是黄冈乃至湖北人民的光荣。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红安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徐向前题写的“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为红安的革命历史增添了辉煌的篇章。两百个将军是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中产生的,是这一时期人物的杰出代表。战争年代,红安有数以万计的工农群众参军参战。大革命前红安只不过是一个48万人的小县,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红安参加的工农群众约6.5万人,参加新四军,解放军的约6000人,当时的状况是青年人几乎都参加过革命军队、打过仗,中老年和妇女、儿童绝大部分做过革命工作。
据资料统计
红安有14万人战死在缰场或是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仅紫云区由原来的6.5万人杀得剩下的只有1.7万人,现在已查清登记在册的烈士达2.2万余人,其中黄麻起义和鄂豫皖根据地的黄安籍主要领导人和创建人有三分之二在战争年代中牺牲。其中牺牲的同志有省军级11名,地师80多名,县团级有400多名。牺牲如此多的革命将领,这在全国其它根据地中是没有的。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县健在的老红军只有600多人。他们是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幸存者,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为了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他们鞠躬尽瘁,再树功勋。他们之中有2人任过国家主席,3人任过全国人民常委会副委员长,5人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有12人任过中共中央委员,有24位兵团级干部,130多位省军级干部,他们之中有一名军事家,有8人被授予上将衔,有10位授予中将军衔,4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些还不包括已划出的原黄安籍将领的老红军。一个县出了这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了这么多将军和高级干部,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